“我们有大量客户是此次进口博览会的参展商,他们的不少新产品计划在展后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潜在的进口产品反映出一个热门需求,就是它们未来会被如何归类并确定海关编码,因为编码背后的相应税率将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定价。”
随着进口博览会的日益临近,上海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营运总经理宋秉向解放日报·上观记者道出了参展商们的心声。
商品归类是进出口贸易中的技术活,每个产品所对应的HS商品编码,承载着商品关税和各种贸易待遇,一旦出错,不仅影响货物进出口,企业也可能因此受到处罚,进而影响其享受贸易便利化的资格。因此,得到中国海关专业的归类技术合规指导,是企业对外贸易中的共同诉求。
譬如,总部在欧盟的德尔格医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有一个优势产品——医用吊臂。但长期以来,各国海关对这个吊臂却“说法”不一。欧盟海关认为,医用吊臂应按“未列名具有独立功能的机器”归类,美国海关认为它属于“仪器用其他零件”,中国海关则将其归入“医疗家具”项下。
换言之,如果德尔格公司按照总部所在地欧盟海关所提供的“护照”号码,向中国海关、美国海关申报进口医用吊臂时,就会因归类失误而受到海关相应处罚。
德尔格上海公司关务负责人钱女士告诉记者,公司的进出口商品多达8万余项,归类差错实难避免。而且,2016年,上海海关启动“自报自缴”改革,企业可自主向海关申报报关单等,并自行缴纳税费,而海关对于单证的审核则由“事前”转移到了“事后”,这在进一步加快通关速度的同时,还是让企业感到了一些“后患”。据企业反映,企业一旦被发现有归类差错,轻则补税,重则罚款乃至信用降级,而且既往差错一并追究。德尔格公司是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享受一系列通关便利,但根据规定,高级认证企业被罚款3 万元就会遭遇降级,钱女士说:“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大型企业,去年进口医疗设备10亿元以上,可以说一不小心就会触碰‘红线’,可谓如履薄冰。”
归类问题,同样也是上海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痛点。宋秉告诉记者,“产品被归在哪个税号,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有重要意义。我们有不少客户今年要参加进口博览会,他们非常重视贸易合规管理,我们也希望能在客户的新产品正式进口前就帮他们做好预归类工作,这样既规避差错风险,又能提前布局新产品在中国的定价策略。因此,我们亟需海关提前介入,做好HS编码的专业把关。”
越来越多新产品进入中国,归类成为许多进出口企业的普遍痛点。(上海海关 供图)
面对企业如此迫切的诉求,面对诸多企业的海量商品,如何更好帮助企业打消因非主观故意犯错而受罚的顾虑?如何为合规企业的进出口打造可控可预期的贸易环境?据悉,上海海关得到海关总署大力支持,大胆创新,已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归类先例”模式试点。
这项试点将海关合规管理与企业诚信自律体系结合,把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单个疑难商品升级为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归类管理规则和运行机制,以企业为单元代替以商品为单元,将海关的指导从解决单个疑难商品的“点”,拓展到所有进出口商品的“面”上。
目前,在上海海关归类专家的帮助下,从事医疗设备的德尔格以及从事显示技术研发的和辉光电2家试点企业,已完成了企业归类先例数据库的主体建设,实现了企业数据库与海关系统的对接交互。而像上海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这样专业服务于沪上大型进出口企业的公司,也有望成为下一步试点的目标对象。
据上海海关归类分中心副主任郑琦介绍,此次归类先例试点,首先从高资信合规企业入手,随着试点持续推进,受益面将从试点企业进一步扩大到其他进出口企业。“因为在征得试点企业同意后,在海关指导下产生的权威归类先例数据将陆续进入海关总署‘归类先例辅助查询系统’,从而在更广范围内为企业进出口归类提供案例参考。”
另据了解,近年来,上海海关从归类领域入手,持续推进可预期贸易环境,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先后让旅客登机桥、普洱茶、三氯蔗糖、辅酶Q10等我国优势出口产品拥有独立的商品编码,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实实在在的归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