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称,两岸海关原本有交流平台,讨论项目主要是税则与原产地证明争议等,标示问题并非焦点,而且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变化,去年起交流平台几乎停止运作。
为反制大陆,民进党当局接连打出“悲情牌”。绿媒27日炒作“大陆连MIT(台湾造)都不放过”,除非标示为“中国台湾”才能恢复上架。
亲绿的台湾《自由时报》27日称,下半年起陆续接到岛内业者陈情,标示MIT出口到大陆的商品遭大陆海关要求标示成“中国台湾”或“中国台湾区”才能通关,否则将被挡住或直接退运,食品、美妆及生技业者都有类似遭遇。
台湾《自由时报》报道截图
//s3.pfp.sina.net/ea/ad/15/14/3082bafe29efb90238c94b27db7fec4a.jpg
报道援引一名生技业董事长的话称,一两个星期前大陆通路商接到官方行文,要求产地仅注明“台湾”的产品必须全部下架,除非改为标示“中国台湾区”;而被下架的产品只能暂时堆放在仓库。一些商家为此标示了“中国台湾”,或者以“一明一暗”双标签出口、再到当地改标。有知情官员称,实际上被退关或销毁的数目并不多。
对此,台“关务署”官员27日称,两岸海关原本有交流平台,讨论项目主要是税则与原产地证明争议等,标示问题并非焦点,而且近年来两岸关系出现变化,去年起交流平台几乎停止运作,因此即便业者向海关反映此事,但出口商品标示的主管机关为“经济部”,海关也无法代业者协商。
台“中央社”称,台贸易局规定“台湾制产品应标示‘中华民国制造’‘中华民国台湾制造’或‘台湾制造’”,违者将依法处理。多数业者采用“台湾制造”,但由于大陆关区多、习惯略有不同,为因地制宜,有部分业者会以“一明一暗双标签”应对,或改为大陆海关可以接受的标签。文章说,台湾一般出口货物有九成左右属于“免审免验”通关,另有一部分属于“应审免验”,加上两岸经贸往来频繁,为加速通关,实际抽验比例很低,被查获产地标示不符合规定的案件其实很少。